□本報記者 唐曉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滿意為目標,著力解決了一系列“急難愁盼”問題,托起了群眾“穩穩的幸?!?。
就業優先完善政策夯實民生之本
8月3日晚的市中心廣場,人才夜市招聘會正在舉行。220家企業擺出3320個工作崗位,涉及通信工程、機械制造、綠色化工等專業,當天晚上就有1600余人初步達成就業意向。
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市把就業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出政策、穩崗位、優服務,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實施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啟動“啟航揚帆計劃”、“369”計劃,落實一次性創業崗位開發補貼等“三項政策”;優化企業用工服務,落實一次性用工補貼等系列政策;開展“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等專項行動,組織重點企業專場招聘會、網絡招聘等供需對接活動,累計為企業解決用工3.9萬人次。
加大創業扶持力度,我市每年拿出100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退休人員、企業技能人員、外出經商人員、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等“五類人員”入鄉返鄉創業。市人社局聯合中國銀行德州分行推出政策性金融服務新產品“德崗貸”,用于支持實體經濟和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等需求。
黃河涯鎮零工市場是德城區首個鎮級零工市場,實行“即時快招”就業服務模式,為零散務工人員提供及時、精準的就業幫扶。目前已為轄區24家企業發布崗位90余個,服務求職者150余人。
我市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就業集成改革,堅持“九有六服務”標準,12個縣市區零工市場整建制、規范化建成投用,并擴展至16個中心鎮特色鎮。積極開發“噸半糧”農田管護員、“紅色速遞員”等特色公崗,打造“德益”公崗品牌,城鄉就業服務的便利度、及時性明顯提升。
學有所教均衡發展不負百姓殷切期待
在天衢新區盛世華園小區,談起孩子入園的事情,居民張立明高興地說:“去年還擔心孩子入園問題,今年9月就能在家門口上公辦幼兒園了?!睘榻鉀Q適齡幼兒“入公辦園難、入民辦園貴”問題,今年秋季開學,天衢新區計劃投入使用公辦(國企)幼兒園8所,新增學位2070個。
我市持續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不斷提升幼兒園公辦率。今年規劃投資5.68億元,新建公辦幼兒園31所,新增學位1萬個,目前已全部開工,學前教育公辦率提升到56%、普惠率達到91%。
教學質量關系學生成長。我市大力推行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目前已籌劃建立各類教育集團72個,將468所鄉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納入集團化管理。同時從強化教師培養培訓入手,組織開展名?!笆掷纸Y對幫扶”、教育名家名師德州大講堂、學科專家德州行等專業能力提升活動,培訓7萬余人次,系統化高端化的教師培訓培養體系初步形成。夏津縣放大“強校擴優”帶動效應,采取“核心校+新建?!薄昂诵男?薄弱?!薄昂诵男?農村?!钡刃问?,發揮縣直優質中小學及幼兒園先進管理經驗、師資隊伍建設優勢,帶動了鄉鎮學校、幼兒園一體化發展。
對雙職工家庭來說,孩子的午餐午休是個難題。各縣市區從實際出發,采取“學生餐廳+統一配餐”相結合的方式,引進有資質的餐飲企業,科學合理配餐,最大程度保證學生午餐營養安全。采用盤活校舍資源、購置午休專用墊和一體桌椅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干凈、舒適的午休環境。目前,午餐午休服務覆蓋全市256所中小學,惠及學生14萬余人。
老有所養住有優居持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早上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練習書法,中午到市民大食堂吃午餐,經常參加社區舉辦的老年健康講座等活動,這是天衢新區長河街道尚德社區66歲獨居老人張書禎的日常生活。
我市聚焦社區養老難點和服務堵點,積極推進養老服務設施配建工作,建成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76處、農村幸福院342處,形成政府牽頭、社會參與、村(居)委會負責、老年人自愿的互助養老機制。
以建設區域性“老有暖養”示范城市為目標,我市著力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強依托、機構優服務、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單一托底保障養老向多元社會化養老轉變。
優化社區保健門診就醫環境和流程,創新“互聯網+社區醫療”服務模式,通過組建服務團隊、開發“移動家庭醫生”線上小程序,為老年人提供在線簽約、智能隨訪、門診預約等個性化保健服務。加快推進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改革,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投資7.6億元打造養老示范城,引進智能化養老管理系統,構建緊急救援、生活服務、主動關懷、健康管理四大智慧養老服務方式。
今年,全市計劃改造136個老舊小區,涉及居民9431戶,改造面積97.05萬平方米。面對老舊小區情況各有差異、居民訴求不同的實際,市住建部門提前征求意見,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各縣市區堅持建管并重,積極發揮黨建引領紅色物業作用,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通過引進物業管理企業、居民自治、社區居委會托管等方式,將改造完的老舊小區全部納入物業管理范圍。
“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在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的同時,還要滿足居民休閑、運動等需求。我們將聚焦群眾身邊的‘微環境’改造,推進樓道革命、環境革命、管理革命,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笔凶〗ň志珠L李希巖表示。